目前分類:過動兒 (62)
- Jul 21 Tue 2015 23:08
孩子難管教 食物惹的禍?(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 Jul 19 Sun 2015 22:20
過敏兒好動比率 高2.79倍
- Jul 10 Fri 2015 10:09
過動兒(ADHD)容易被誤診
- Jul 07 Tue 2015 23:20
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
- Jul 07 Tue 2015 23:16
【中視新聞】郝廣才在中視~ "坐不住"的孩子 竟成世界編舞大師!
「中視新聞」邀郝廣才分享《今天》:1997年6月19日, 曾被老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竟是醫師眼中的天才?這是發生在吉莉安琳恩(Gillian Lynne)身上的真實故事。她是世界知名的編舞家,與韋伯合作編寫出的貓(Cat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雙雙寫下最賣座紀錄。她的舞蹈天份差一點就被埋沒。這故事帶來什麼啟發? 郝廣才獻給中視新聞觀眾朋友一句話: 老鷹的翅膀, 是用來飛的; 雞的翅膀, 是用來烤的!
- Jun 11 Thu 2015 22:09
過動兒哭著說「我不要被討厭,老師教教我」
- Jun 02 Tue 2015 22:16
蔬果殘留農藥下肚 易形成過動兒(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台灣盛產蔬果,台灣人也愛吃蔬果,但是為了供應龐大的蔬果市場,農夫只好用農藥殺蟲,以確保產能收成。只是農藥易殘留,這些殘留的農藥,一旦吃進人體不僅會造成食物中毒,更令人意想不到的,還會形成兒童過動症,這麼可怕的事是怎麼一回事?來看今天的報導。
- May 28 Thu 2015 23:58
誤診為過動症 8歲男孩吃錯藥一年多(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李主任曾經接診過一個8歲的男孩,因為老是擠眉弄眼,男孩被家長認為是小兒多動症,於是帶著他看遍了大小醫院,吃了一年多的小兒過動症藥物。直到李主任接診後,男孩才被確診為過敏性鼻炎,擠眉弄眼都是因為鼻子癢造成的。
- May 26 Tue 2015 14:40
過動症孩子怎樣教育(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有的孩子和正常兒童不一樣,或性情暴躁,或性格孤僻、翹課、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精神分裂症等反常心理和行為,那麼該怎樣教育過動兒呢?
1、堅持執行始終如一的規章和紀律。
2、保持自己的聲音平靜緩慢。過動症孩子做了錯事,你生氣是正常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3、預料到孩子可能會出麻煩,並做好準備;在麻煩到來時,努力使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
4、對任何積極的行為給予承認,作出反應,哪怕是很小的行為;如果你不帶成見,有意尋找孩子身上好的東西,你會找到一些的。
5、避免經常使用表示否定態度的語言,如“不許”、“停止”、“不”。
6、把adhd過動兒孩子的壞毛病同孩子本身區分開來。比如,可以和孩子說:“我喜歡你,但我不喜歡你不聽話。”
7、給孩子制定一個非常清楚的作息表。規定好起床、就餐、玩耍、看電視和就寢的時間表。要遵守時間安排,但當孩子出現不遵守時間的現象時,也要靈活處理。過一段時間後,你的作息安排將成為孩子自己的習慣。
8、當你教他新東西時,要有耐心,解釋要簡短、清楚,要常常重複你的要求。
9、爭取在房間內為孩子留出一塊自己的空間,避免用鮮豔強烈的色調裝飾,保持房間儉樸整潔。把書桌擺放在空空的牆下,使它遠離干擾,這有利於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10、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玩具存放在帶蓋的盒子裡。一次只給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畫畫或在讀書,你要關上收音機或電視。多重的刺激會使他不能精神專注。
11、給孩子一定的責任,這在成長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交給他的任務應該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一旦完成了任務,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給予承認和表揚。
12、每次只允許一個朋友來家玩。你應該負責監管他們的活動。
13、切忌可憐、嘲諷或過分地放縱孩子,也不要被孩子嚇倒。他最終是會學乖的。
14、同孩子的老師一起交流對孩子有益的教育方式。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並不是孩子的意願,其實他們也是無辜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關愛。
- May 25 Mon 2015 22:52
一隻拉拉治癒了過動兒(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 May 10 Sun 2015 14:35
探究過動兒的學習特質與教養之道
不得已的「追趕跑跳碰」,探究過動兒的學習特質與教養之道
依教育部數據統計,過動症暨注意力缺失、情緒困擾、人際行為困擾、亞斯柏格症等伴隨過動的小學生,十年內倍數成長,亦即每個班級平均會出現2-3個以上,目前沒有醫療或教育系統能夠明確指出原因,有人說可能是遺傳、腦傷、環境荷爾蒙、大腦某個區塊異常放電、染色體異常或家庭教養環境因素,目前尚無定論。然而「過動兒」這個名詞越來越常在學校和家庭裡被提起,只要上課不專心、坐不住,就有可能被冠上「過動兒」的標籤,因此第一線導師、家長面對這些情緒強度高漲、行為衝動、注意力缺失、人際溝通力弱、挫折容忍度低的孩童,產生管理無力、孤單疲憊、無助焦慮的難題。
- May 10 Sun 2015 14:28
翻轉過動人生(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 Apr 27 Mon 2015 11:39
怎樣教育過動兒呢?(過動兒/過動症/注意力/專注力/分心/躁動)
- Apr 21 Tue 2015 09:38
家有過動兒,讓您的孩子「動得有理」!
「致致(化名)過完暑假就升小二了,老師常像告狀般抱怨著他上課愛講話、愛發出怪聲音、時常坐不住、沒有耐性,像顆勁量電池般中午都不睡覺,經常無法完成聯絡簿的書寫,愛和老師爭執、頂嘴,嚴重影響到全班同學上課的秩序,下課常常跟同學推擠吵架,老師說致致在專注力這方面跟其它同學有明顯的落差,老師問我要不要帶他去醫院做評估,怎麼辦?我的孩子有問題,我好擔心他是個過動兒。」
有時候學校老師習慣透過抱怨孩子或指責家長的方式來進行親師溝通,或許單方面能發洩老師自身的情緒壓力,但往往讓家長更無奈自責,親師對立的溝通往往無法將問題焦點轉回孩子的身上,也無法給予最大的幫助,致致媽媽的擔憂恰反映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根據美國公共衛生局署長的說明:「過動症的病因仍然不明。許多臨床研究指出目前仍沒有一個有效的測試來判斷過動症的成因,造成過動症的原因仍只是猜測。」然而「過動兒」這個名詞越來越常在學校和家庭裡被提起,只要上課不專心、坐不住,就有可能被冠上「過動兒」的標籤。
但「過動兒」真的有這麼多嗎?
根據2007年針對小一到國三學生的研究調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俗稱「過動症」)盛行率達7%,每班平均有2-4名,所佔比例不低。台灣目前有30萬個孩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其中有些家長和老師對過動兒有許多認知誤解與教養迷思,因而經常錯失黃金治療期,迫使許多過動兒在無辜狀態下長期接受錯誤的對待,例如:天天被罰抄作業、被剝奪下課時間等。而身為過動兒家長的辛苦也實難為外人道,常見到家長陪孩童寫作業到半夜,勞心勞力,耐心越磨越薄,親子關係瀕臨緊繃狀態。
然而研究中也有令人驚訝的發現,那就是這些孩童的智商普遍高於平均,其中不乏在校是模範生,許多在術科方面都有突出表現,這與家長的不放棄、給予適性的學習方法有關。
針對這項調查,橙智台北旗艦教育中心資深教師黃旋音指出,除了好動調皮、活動力旺盛、停不下來、衝動的孩童外,過度安靜、注意力缺失的孩童也是ADHD的特質,每個孩童的身體細胞活躍程度不盡相同,行為活躍程度大於思考活躍程度的孩童,他們往往不願意聆聽,反應路徑固定,無視於別人的需求,無同理心,喜歡高談闊論以及過度抒發自我,故人際關係差,在學校經常不受歡迎。孩童之所以有這些狀況的反應,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過度的緊張與忙碌,缺乏必要的安靜和穩定性,生活中也缺乏規律的活動量,導致孩童容易呈現身心失衡狀態。
還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孩童表面的過動症狀,例如:身體疾病、過敏、營養不均衡、過度攝取糖分、睡眠不足、藥物影響、或是找不到學習方法、學習速度較快而對學校課程感到無聊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孩童有行為表現躁動、過動的現象,呈現肢體不規律的揮動或無法控制的行為衝動。
因此,黃老師建議不要急著幫孩童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用愛心和耐心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要能適性因材施教,孩童行為是可以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被導正的,讓過動兒也能「動得有理」!
(1)透過規律、穩定的節奏訓練,協助孩童排除坐不住、停不下來的不規律因子。例如:舞蹈、有挑戰性的遊戲或運動。
- Apr 21 Tue 2015 09:35
無法專注就是過動兒? 醫師:錯!有嚴格標準來判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育兒資訊發達,「過動兒」受到社會重視,但也常引起家長恐慌,只要小孩太好動,就會擔心是過動兒。馬偕醫院兒科黃瑽寧醫師在《請你這樣跟我過2:把孩子教好不容易》書中提到,有個幼稚園小朋友因為好動,無法專注地上課,於是老師用七巧板積木排出幾個形狀,要小朋友跟著照排。小孩排不出來,老師就說小孩有過動的可能。黃瑽寧醫師強調,「過動兒」真正名稱叫做「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在醫學的研判上有非常嚴格的診斷標準,不能用這麼簡單檢測就下判斷。
- Apr 20 Mon 2015 09:45
利他能的副作用 (過動兒/過動症/利他林/專思達/注意力)
- Apr 16 Thu 2015 10:22
平日玩手機、平版--易讓小孩過動~~
【沈能元、張勵德╱台北報導】許多家長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當作「電子保母」,但醫師臨床發現網路成癮有幼兒化趨勢。一名四歲男童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並有焦躁情緒,醫師發現原來是男童每天玩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達八小時,導致網路成癮。專家提醒,要提早讓孩子有正確使用3C產品習慣,家長也應以身作則不要時時滑手機。
- Apr 16 Thu 2015 10:01
利他能含安非他命 易上癮恐休克
- Apr 14 Tue 2015 16:06
色素與香精導致小孩成過動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