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了一篇小學老師的文章分享,提到不少父母被學校要求帶孩子去醫院做過動兒、情緒障礙等評估,甚至有愈來愈多的孩子被診斷是過動兒,也被要求服用藥物以降低活動量,好讓老師及其他同學可以專心上課。我暫且不評論學校的做法正不正確,但這篇文章卻勾起我帶兒子就醫的回憶。
日前,看了一篇小學老師的文章分享,提到不少父母被學校要求帶孩子去醫院做過動兒、情緒障礙等評估,甚至有愈來愈多的孩子被診斷是過動兒,也被要求服用藥物以降低活動量,好讓老師及其他同學可以專心上課。我暫且不評論學校的做法正不正確,但這篇文章卻勾起我帶兒子就醫的回憶。
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ADHD)在目前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異常,除了造成學習困難之外,也困擾著很多父母。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是先天腦部的異常之外,許多是與後天暴露相關。譬如:鉛過高也會引起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孩童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巧克力、可樂、茶、咖啡,也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身為一位國中國文科教師,處於教學現場十多年,難免遇見在課堂上不專心的學生。例如:有人會把玩一些小東西(像:彈簧、修正帶、童軍繩……);有人則放了面鏡子在桌上,時不時「梳妝」一下,或「查看」青春痘是否好一點了;有人利用老師轉身寫板書時,看別科的教材甚至是自己的小說;也有人傳紙條、畫畫、和同學擠眉弄眼、發呆放空……分心的行為可說是五花八門,說是包羅萬象也不為過。為了讓學生專注學習,我亦絞盡腦汁,嘗試各種方法。雖然這些方法看似平凡,卻頗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專注於學習內容。我便在此野人獻曝,分享我的方法,或許可提供父母、教師一點參考。茲按照一堂課的進行過程分述如下。
對家長來說,寶寶呱呱落地後,從健康、生長發育到教育都是重要課題。中山醫藥大學小兒神經內科,蔡政道醫師表示,門診中常見家長擔心寶貝的學習狀況,如:難以專注、靜不下心等問題,近來發現很可能就是過敏惹的禍!
家長要注意千萬別貼標籤、誤診。真的生理原因為主要因素的過動症與只是具有一些過動行為,只要家長細心,是能夠辨識出來。真的過動症任何情境下都過動。有的孩子寫作業不專心,玩遊戲,或拼樂高能專注半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這就不是過動症。有的孩子在家裡淘個不停,在陌生環境很乖覺,這也不是過動症。
曾經有一個九歲的男孩被媽媽帶來求診,是學校老師建議去醫院查查是否過動兒。據老師反映,課堂上走神,玩鉛筆盒等小動作不斷,他是剛轉入這所寄宿學校不到三個月,生活老師也反映,在宿舍裡不能安靜待著,有時拿同學的毛巾等主動挑事,跟同學處得不好,在我們坐下來的前二十分鐘,這個男孩一直比較僵硬地以同一姿勢坐在椅子上,但他的手在不停地搓椅子墊,擦把手,腳在蹭或輕踢椅子腿兒,確實一刻沒閑著,二十分鐘後熟悉了,這個孩子特別愛說,也特別能說,語言邏輯性和用詞的精煉雖不夠好,但他特別想表達,說到高興處,站起來在屋子裡一邊走一邊東摸摸,西碰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