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需要這則新聞
醫師李佳燕說,大人們往往只希望讓孩子趕快鎮定下來,卻不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況。她建議,與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並培養他們擅長、有興趣的東西。
人本基金會3日發表記錄片《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講述過動兒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社會挑戰與困境。基金會呼籲,過動兒並不是單純的「醫療問題」,不能總是以逼迫孩子吃藥解決,而必須改變教育方式。否則孩子可能將因此失去更多發展的機會。
中央社報導,在導演林皓申的鏡頭下,《無法自由飛翔的風箏》譜出主角封皓瀠的成長故事。她3歲時就被認定有過動症,醫生什麼測驗量表、訪談都沒做,只要求餵吃藥物「利他能」,偏偏皓瀠吃藥就噁心想吐、食欲不振、整個人不對勁。
自由報導,一項統計指出,一般國中小過動兒學生約有7%,人本基金會的了解是各班幾乎都有過動兒,但要邀過動兒站出來拍記錄片非常困難。封皓瀠3歲在幼稚園咬同學耳朵鼻子眼睛,醫生說可能是過動症,醫生要媽媽餵她吃藥,但皓瀠吃了噁心想吐,媽媽嚇壞了,再帶去看另一位醫師建議不用藥,但最後還決定讓她吃藥,因為摩擦太多了。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絕對請一對一家教,取代餵孩子吃藥。」皓瀠的媽媽表示,許多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孩子,未必真的病了,而是大人們無法理解他們的「不平凡」。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最近開學後,又聽聞許多家長被老師建議帶去看醫生吃藥,曾有兩個孩子起衝突吵架,一個孩子竟開口問「你吃藥了沒?」如果是摩擦衝突,應該要教導的是如何面對和處理衝突,而不是簡化成吃藥,如果教育問題被簡化為醫療問題,怎麼教就被怎麼治療取代,當班上有過動兒,除建議家長送醫用藥外,教育能否發揮正向力量,如何理解與欣賞過動孩子,協助他好好發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