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9382571.jpg 

 文章分類 : 疾病衛教 > 兒科        文/ 劉宗翰 醫師

芬蘭人除了會設計家具和手機,翻轉教育也做到全球矚目,而法國人除了波爾多和米其林,對嬰幼兒的養育也很有一套。
  芝加哥醫學大學的精神醫學博士Marilyn Wedge最近在Psychology Today的舊文新刊「Why 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觀察到了一個很詭異的現象:在美國,每1000個孩子約有90個被診斷為ADHD,但在法國,每1000個孩子卻大約只有5個是ADHD。差這麼多?法國人都沒有注意力的問題嗎?
  我們可以客觀的認為,那差距的85個孩子,並不是「有沒有」ADHD這麼直截了當的問題,而是「嚴重程度」的問題。Wedge博士也提到,法國的精神醫學專家,只會給那極端嚴重的5位以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他的孩子,則是用環境調整、行為訓練、家庭諮商以及,很重要的,飲食調整來幫助孩子減輕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過動的症狀。
  這牽涉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願不願意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時間來幫助孩子正常發展,或者一切趨向「速食文化」---塞顆藥,省時又省力?
  中醫古籍有句話叫做「上工治未病」,意思就是最強的醫生是幫患者預防疾病的發生。回到ADHD的問題也是如此。我們相信,確實有小部分嚴重過動的案例,是因為基因遺傳造成腦部的問題,但大部分的狀況還是跟後天的教養環境很有關係。
  法國學者Pamela Druckerman表示,法國父母的觀念,是給嬰幼兒一個「框架」去成長,而非無限制地溺愛孩子。舉例而言,即使是小貝比,「想吃點心就吃」也是不被允許的。大部分的法國家庭,從幼兒時期就讓孩子習慣於一天四餐的作息。
  法國社會普遍認為適度的「限制」,能夠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我們也認為,透過最本能的「飢餓與攝食」,去建構大腦裡面「等待」、「延遲滿足」的神經迴路,無疑是最早期最有效的訓練。反觀我們身邊,在餐館常見鄰桌的孩子「用iPad配飯」,他們在家裡是否也用電視配晚餐?孩子們都愛玩,但是,您的孩子玩完之後,您有要求他收玩具嗎?即使是剛剛會爬會坐的幼兒,都有能力自己收拾玩具,問題在於照顧者的態度與信念。很多兒童時期的發展與情緒問題,都在三歲之前就產生關鍵影響,我們即使不談行為準則,光從飲食習慣來說,我不相信,一個從不滿一歲就無限制的攝取可樂汽水糖果巧克力薯條洋芋片的孩子,跟從小都被規定只吃水果當點心也完全不喝飲料的孩子,兩顆大腦到了小學階段「新的挑戰進來時」,會成長的一樣正常?
  很欽佩美國的學者出於自省,引用了法國的資料來對自己的文化呼喊。台灣的整個醫療與社會架構或許也受美國影響太多了,我相信東方傳統文化對於孩子的成長,也自有一套很不錯的模式,端看年輕一代的父母們怎麼判斷了。

文章來源:http://www.chanderclinic.com/chinese/03_blog/02_de...

延申閱讀:認識利他能﹙Ritalin﹚的真面目

利他能和專思達的副作用

利他林(Ritalin)服用後副作用的案例

過動兒 食譜—經典 飲食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hd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