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躲在「死意甚堅」後面的問題  

隨著愈來愈多服用精神科藥物卻仍舊選擇自殺的死亡人數,這個現象值得社會推敲。

作者:袁小桐(文化工作者)
  
朋友分享了一個故事,這個朋友在處理人際關係的主題上已有十多年經驗了。有一次一位女醫師拜訪他,表達出自己獨立扶養孩子多年,本來成績優異的女兒再也不想踏出房門與她溝通了。她很困擾為什麼?也不知女兒在想什麼?她一直很努力在教養上,絲毫未鬆懈過啊!(醫師找人求援,事態已經很嚴重了)。後來醫生的女兒跟這個朋友見面,幾分鐘的過程中堅決的表達:「明年的今日就是我的忌日。」 而朋友只教導這位媽媽每天做一件事-一有機會就對女兒表達:謝謝你的幫忙!其他的都要擱一邊。幾個月以後母女可以再度溝通了,生活上那種極度的對立慢慢融化了。當然女兒的自殺意圖,也隨著親子間平衡的相互幫助與溝通而消逝了。
 
最近幾則社會上的自殺事件讓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高中生的死更為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撻伐之聲不絕。而我身為一個母親看到的是:「為什麼已經在服抗憂鬱藥的孩子卻沒被治癒,是誰或是甚麼逼孩子走上絕路呢?」 從媒體報導裡,只看到大家把責任推來推去,卻沒有人問『為何一個孩子在接受精神科治療後還是走了!』讓人更憂心的是,前陣子自殺的華碩財務長、藝人楊可涵與楊又穎都是定期服用抗憂鬱藥的病患,這些已經按時服藥的人們,為何最後還是選擇讓人錯愕的方式終結生命,讓已經在服抗憂鬱藥或正考慮要不要去看精神科或身心科的人們陷入更多的痛苦與掙扎呢?

針對反課綱的高中生自殺的事件,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葉啟斌說,據傳該生有憂鬱症病史,葉啟斌表示,某些憂鬱症患者有服用安眠鎮靜劑習慣,某些短效藥物有較強副作用,若服用後未立刻入眠,可能出現短暫失憶、甚至有「去意志力」的效果;針對「去意志力」,他解釋:人類會用意志壓抑本能、衝動,一旦意志力去除,便可能喪失正常判斷力,做出理性狀況下不會做的事(自殺)。

聽完了精神科的專家分析,說某些精神科藥物會破壞意志力而導致不理性的自殺行為。但是當事情發生了,這些專家或藥廠只回頭要求父母,每天查看情緒受困的家人是否半夜沒做傻事?而不去對這種藥物的副作用做一些事情,也不尋找研究更好的治療方式。這樣的結果,只會讓民眾對「使用精神藥物來改善情緒障礙」的成效感到沮喪罷了!
 
年少時的我,也曾因為不適應學校的壓力,家庭成員缺乏相互瞭解,而產生過度的負面思惟,甚至有自殺的念頭與嘗試。幾次沮喪想放棄生命時,自己的意志力仍會告訴自己:「還是活下去吧!」依據日本自殺者家屬聯盟的統計--89%的自殺者生前服用精神科藥物控制,而跳樓自殺者則是100%已經看過醫師並服用精神科的處方。

這統計讓人不寒而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經歷沮喪,或一段時期間的情緒低落,而隨著生命的進展,或更換了環境,大部分人都能從谷底爬出來。但自從西元2000年後精神科藥物的成長與業界的大力鼓吹,很多民眾相信精神科藥物可以「幫助、改善」大腦,而不是選擇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困擾,或調理其他身心上的匱乏。

隨著愈來愈多服用精神科藥物卻仍舊選擇自殺的死亡人數,這個現象值得讓關心社會問題與身心健康的公民們仔細推敲。同時我們也該要求醫師們在開藥時,必須將藥物完整的作用與副作用條列出來,做成資訊單,讓人們去判斷選擇。畢竟這些藥物不只是感冒藥的成分而已,它是會影響一個人理智與意志力的化學產物。
 
雖然健保拿藥很方便,但涉及到影響精神健全的領域時,用藥不可不慎啊!

 

文章來源: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806/663542/

 

認識利他能﹙Ritalin﹚的真面目  / 利他能和專思達的副作用 / 無法集中注意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hd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